欢迎访问C7娱乐平台APP官网(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
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为参观入口,神武门为参观出口。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
外朝: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殿和武英殿,统称为“外朝”。
后寝区,又称内廷,为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区域的统称。这里以皇帝、皇后的正寝宫殿乾清、坤宁二宫为中央,东、西分布皇帝的便殿,和后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以及皇子们生活的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
再向东为乾隆皇帝兴建起的太上皇宫殿院落宁寿宫区,外西路则是供太后、太妃们养老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区域。
扩展资料:
故宫在明朝初建,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原则建造的。紫禁城前部东侧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左侧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交易市场。景山矗立在紫禁城北,犹如天然的屏障,紫禁城西部为皇家园林,东部是为宫廷服务的衙署。
故宫在利用建筑群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在建筑整体中突出重点-太和殿。
这三个地方我刚好去过,所以长话短说,开门见山,我直接介绍了。中国三大博物馆分别是北京故宫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宫院。
一、北京故宫博物馆
类别:国家5A级景点,历经明、清两代,类别上属于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地理位置:处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开放时间:除周一不开放,其他时间全部开放
门票价格:一般旺季票价60元,淡季40元。馆内的精品主要是清明上河图。
博物馆的基础建筑是紫禁城: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依照古代形象学说建立。紫微垣(北极星)位于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无人可以对应,所以,故宫被称为紫禁城。太和殿: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民间称为皇宫中的“金銮宝殿”,这里就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来源网络
二、南京博物院
地理位置:江苏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27:00,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门票免费
推荐参观历史馆:江苏古代文明的缩影,从史前的恐龙化石到,胜似江南的辉煌明清。推荐参观特展馆:一楼有镇院之宝,是国家一级文物。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白釉发青,釉里红虽发色略黑但瑕不掩瑜。如果在这里参观累了,可以上到五楼去休息,那里有咖啡厅。推荐参观数字馆:感受虚拟空间的魔幻场景魅力,虚虚假假,真真实实。小朋友应该会特别喜欢这种地方,可以带去,非常有趣。推荐参观民国馆:这里就是人流量最大的馆,网上各种各样的照片,大多数出自于这个地方。各式各样的南京小吃,火车站门口的人群熙熙攘攘。这算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打卡除开这些里面,其实还有很多像非遗馆,艺术馆,博物馆,商店等。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把那里游一个遍,真的非常有趣。而且商店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明信片,可以购上几张,当做来这里的纪念品。
来源网络
三、台北故宫院
地理位置: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开放时间:周日至周四8:30—18:30
周五至周六:8:30—21:00
门票价格:350元新台币
下面向大家介绍这个博物院的三大镇馆之宝
翠玉白菜:通体由翠玉雕琢而成,菜身洁白叶子翠绿,与真实的白菜几乎完全相同。而且菜叶上还停留有两只昆虫,栩栩如生。肉形石:通体是由因岁月沉淀,而形成不同色泽的纯天然玛瑙制。整块石头的纹理和肌理都十分逼真,活像是一块东坡肉,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毛公鼎:西周时期的物品,出生于道光年间。鼎足为兽蹄型,鼎口装饰着环带状的重环纹。通体高54厘米,重34.5千克。来源网络
除开上述博物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博物馆,都各具特色,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实地畅游一番,这种东西只有实地畅游了,才能有真实的感觉。
造型:房子造型。
材质:木头石头。
外形;宏伟。
色彩:色彩缤纷,主打外墙红色。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扩展资料: